查看原文
其他

绍兴检察深化检校合作 包涵教授主讲第七期绍兴检察沙龙

绍兴检察 2021-04-28

3月26日下午,绍兴市检察学会与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共同举办第七期检察沙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包涵教授应邀前来授课。本次授课主题为《中国毒品政策的未来走向》,全市检察机关两级院部分干警在现场聆听。沙龙由市检察学会会长陈理平主持。

人物简介

包涵,法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与反恐怖学院副教授,网络空间安全与法治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兼任国家非药用类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项,理论成果被公安部领导批示采纳2项。

“政策因素主导着制度的构建与措施的选择,是体现某一国家或地区对于毒品态度的重要特征。”包涵教授开宗明义,阐明了毒品政策直接影响全社会对毒品和吸毒者的基本道德判断及法律对涉毒犯罪的打击力度。

包涵教授指出,在国家意志与市民社会需求矛盾与融合的对立统一之下,曾存在多种类型的毒品政策,其中的典型代表包括市民权利导向的毒品政策、国家意志导向的毒品政策、公共秩序导向的毒品政策等,三者的价值导向分别为市民私权不可侵犯、统治阶级利益为重和公权力的行使必须以维护社会秩序为依据。

论及我国的毒品政策,包涵教授表示,从清末-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前的历史进程看,我国的毒品政策经历了从国家意志导向为主到与公共秩序导向融合的转变。鸦片战争以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政府对毒品的禁绝不仅依靠国家权威和强制力,也依赖于对毒品和吸毒者的“污名化”宣传,以特定的道德结构防范毒品泛滥。

包涵教授说,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和市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国家意志导向的毒品政策正发生转变,公共秩序导向色彩将日益明显。未来,中国的毒品政策将呈现法治化、社会化和科学化的发展态势,包括毒品管制立法更加科学、禁毒主体更多元、防宣教“去污名化”、毒品犯罪惩戒轻刑化等。

交流互动

沙龙现场气氛热烈活跃,与会人员畅所欲言,积极提问。包涵教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一予以解答。沙龙结束后,干警们纷纷表示,包涵教授此次授课,并未拘泥于常见的毒品危害性警示教育,而是从更高的站位和更广的维度透彻剖析了不同类型的毒品政策,视野开阔,分析深刻。

推荐阅读

【扫黑除恶在行动】以软暴力催讨虚高债款,检察机关剑指“套路贷”

人民检察院是干什么的?最高检10位厅长为您答疑解惑

编辑:吴闻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